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法律

  • 算法推荐技术的伦理困境审度

    雷雨昕;艾志强;

    在数字时代,算法推荐技术成为现代智能技术的核心。算法推荐技术大数据数据库表现出智慧化和类人化等特点,虽然能使人的活动变得便捷高效,但其技术优势极易产生异化,出现“信息茧房”“算法歧视”“人主体性丧失”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为规范算法推荐技术,防范其持续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明确算法透明制度,完善算法推荐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伦理规范体系,进而实现技术风险的高效治理,为算法推荐技术持续健康发展护航。

    2025年04期 v.27;No.15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纵横

  •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谷星星;吴友群;廖信林;

    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新质生产力通过调节政府市场关系、提升环境规制水平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在高市场法规建设组中新质生产力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更显著。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正向促进关系,基于此,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从多维度推动城市经济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56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管理科学

  •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辽宁工业遗产文旅高质量发展探析

    汪海燕;王云亿;

    辽宁地区拥有丰厚的工业遗产资源,工业遗产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增长点。文旅产业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天然耦合性,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遗产文旅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是关键因素。目前,辽宁工业遗产文旅发展在数字化建设、历史文化品牌建设和引流推广方面仍有待完善提升。构建文旅产业数字化和沉浸式文旅场景,深化价值挖掘、资源整合和人才赋能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是破解辽宁工业遗产文旅高质量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

    2025年04期 v.27;No.15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李艳秋;李铁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机遇与动力并存,需要建立城市、县城、乡镇三级城乡融合治理体制,需要健全战略、组织、人才三层城乡协同运行机制,从而推进城乡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以高质量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2025年04期 v.27;No.15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度评价研究

    邢晓鸥;初铭畅;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选择辽宁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基本概念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业”融合度进行评价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辽宁省先进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降后升,中间波动”的态势;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降—升—降”的趋势。辽宁省“两业”间有较高的耦合度,两者间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趋向于完全耦合;辽宁省“两业”的融合协调等级为初级协调,仍有待提升。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做好区域间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放宽限制、激活市场、强化引导,推动“两业”高质量融合。

    2025年04期 v.27;No.15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多层次影响研究

    郑雨兰;李淑萍;吕欣怡;

    健康促进型领导以其独特的健康价值观和敏感性,为员工提供健康支持,包括心理慰藉、工作环境优化等,成为员工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持者。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通过对86个团队的38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从团队和个体层面探讨了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健康促进型领导正向跨层影响员工创新绩效;劳动关系氛围在健康促进型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发挥跨层中介作用;成就动机正向调节了个体层次的健康促进型领导和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本研究证实了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深化对健康促进型领导作用效果的认识,为企业探寻激励员工提高创新绩效的路径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v.27;No.156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

  • 《汉字简化方案(1956)》简化字研究

    田颍婕;

    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历史及汉字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字简化方案(1956)》收录了515个简化汉字和54个简化偏旁。在构形方面,《方案》中的平面结构简化字最多,义音合成是其主要构形模式,部分汉字的简化以理据丧失为代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体现了“约定俗成,述而不作”的原则,广泛采纳了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并通过构件替代、构件简省、类推简化、草书楷化、同音兼代等多种方法简化汉字。

    2025年04期 v.27;No.156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两种新材料看明清以来漳浦方言语音的留存与嬗变——以《汉西字典》《雅俗通音》为例

    郑弘悦;

    《汉西字典》和《雅俗通音》是最新发现的两部关于漳浦地区的方言韵书。其中《汉西字典》代表明末的漳浦方言,《雅俗通音》则代表清末时期的漳浦方言。通过归纳、对比明清两部韵书的音系发现:两部韵书都有18个声母、7个声调,但在韵母系统差别较大,反映了明清时期漳浦方言的音系特点。同时与现代漳浦方言音系比较,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明清时期至今漳浦方言的语音留存与嬗变,发现其传承大于演变,嬗变主要表现在韵母数量增加、合并、介音变化、入声韵尾弱化等方面。

    2025年04期 v.27;No.156 45-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研究

    张奥冉;蒋春丽;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潜能日益凸显。本研究聚焦北京某“211工程”高校学术英语口语课堂,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大语言模型辅助教学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外语口语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数据,评估大语言模型对大学生口语焦虑的具体影响,为大语言模型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干预效应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04期 v.27;No.156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艺术

  • 符号学视域下的城市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姜丽丽;孙浩;

    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了城市品牌建构过程中符号系统的设计策略与传播机制。具体通过分析视觉符号、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号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城市品牌如何通过符号传递城市核心价值、强化文化认同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也强调了符号的设计应遵循简洁、高辨识度和可延展的原则,确保品牌信息的有效传达。由此,提出了基于符号学视域下的城市品牌建设路径,为城市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27;No.15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论坛_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价值与实践路径

    赵天越;王美婷;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劳动精神塑造社会新风尚、提升劳动素养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价值,从认知、课程、协同三方面探析高校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即更新对高校劳动教育地位价值的认识、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联动机制以增强教育合力,从而助力高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2025年04期 v.27;No.15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赋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张勇;

    元宇宙作为数智时代新的技术工具,其应用对于赋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归纳、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元宇宙赋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元宇宙赋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创新发展的多元要求,并构建了元宇宙赋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创新发展的数字化教学体系和治理体系,以期推动元宇宙和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27;No.15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李文俊;陈阳;白容容;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成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为深入研究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变革,本文以文本研究为主要方法,探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多重困境,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建设数字思政平台、夯实价值引领、强化安全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进而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2025年04期 v.27;No.156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瞻——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吴慧敏;李媛媛;

    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是后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考察了二十多年来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历经初步探索、平稳发展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持续活跃且贡献突出的核心研究者群体尚显薄弱,高质量研究成果亦有待进一步丰富;研究热点聚焦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等元研究以及具体融入内容和路径等经验性研究。未来的研究趋势是:持续理论探索,强化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刻性;聚焦精准思政,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拓宽教育渠道并灵活运用教育形式;加强质性、量化研究,以科学数据支撑教育效果评估与优化等。

    2025年04期 v.27;No.15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论坛_教学改革与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思考

    王锦凯;李晗;潘浩;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和主要功能,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其次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可解释性、稳定性及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最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两方面的反思。

    2025年04期 v.27;No.156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初铭畅;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OBE理念指导下课程改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整体建设思路,并详细设计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架构、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此外,对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估与总结,旨在持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04期 v.27;No.15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商科背景下“公司治理”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探析

    李冰;梁莹莹;盖叶萍;

    跨校修读以开放课程、资源共享为依托,整合一流课程教学资源,已陆续在辽宁省各高校展开,成为教学改革、培育人才的新途径。本文以新商科背景下公司治理课程为例,从探讨实施跨校修读工作的必要性出发,科学构建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旨在有效提高跨校修读实施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努力培养数字经济时代下复合型商科人才。

    2025年04期 v.27;No.156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白韬喆;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我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仍处于初期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思政建设成效亟待提升。本文在明确“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基础理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2025年04期 v.27;No.156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

    王琪;王合新;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还能够借助红色文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内容有待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有待丰富、对学生差异性与需求多样性关注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影响了思政课实施的有效性。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善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五种渠道,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之中,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以红色文化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其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以此充分展现其在思政课中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传承红色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目标。

    2025年04期 v.27;No.15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陈红波;

    本文以提升大学生英语混合学习力为目标,构建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系统阐述了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点、教学流程和评价体系,希冀为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大学生英语混合学习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7;No.156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建构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视觉传播课程为例

    宋琳琳;刘韵馨;

    “视觉传播”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是核心问题之一,同时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化也要求新闻传播学课程改革进行新的模式探索。本文认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与新文科建设可统一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情境建构。通过情境的浸润、任务的铺设、线上线下的混合、库集的覆盖、考核机制的多元集成,学生提升了学习自驱力,同时形成学科间的思维融合并实现任务共享。

    2025年04期 v.27;No.15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