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治·法律

  • 党内法规实践性特点的三重维度

    张竞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为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党内法规体系的运行视角看,其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可以从三重维度解读:一是通过党内法规的实践实现了党的自我革命;二是通过党内法规权威性的增强优化了管党治党的实践环境;三是通过党内法规执行力的强化,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01期 v.27;No.15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经济纵横

  •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识别

    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对传承中国农耕文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并借助核密度估计法、泰尔指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2010—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稳步提升,且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地区分异格局;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总体、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呈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区域本底条件、经营主体质量、工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会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时空格局演变产生显著影响,且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

    2025年01期 v.27;No.153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绿色金融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孟静;戴婷;

    为探究绿色金融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证券、碳金融4个维度构建绿色金融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绿色金融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显著为正,在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在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地区,绿色金融的作用则不显著;绿色金融对不同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作用存在大小差异,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基于此,应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协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

    2025年01期 v.27;No.153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管理科学

  • 基于空间视角的绿色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温茵茵;肖丰宇;郑丽琳;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可拓展的随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为理论框架,利用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样本数据,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有效促进了本地区的碳减排,还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碳排放,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抑制了碳排放,但西部地区的这种效应却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抑制了碳排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抑制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2025年01期 v.27;No.153 20-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技术创新驱动建筑改造低碳化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

    王思琪;孙国帅;冯娇;蓝海燕;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双重驱动下,将低碳化改造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中已成为推动城市面貌更新和保障居民宜居环境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建筑改造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fsQCA方法,以老旧小区改造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创新影响因素和外部创新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建理论模型,深入探究了技术创新对建筑改造低碳化发展的多重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建筑改造低碳化的成效不仅受技术水平、生态环境、人力投入、成果产出、绿色创新能力和绿色智力资本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还受政府补助与环境动态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建筑低碳化改造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探索建筑改造低碳化的多元化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1期 v.27;No.153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政务服务平台Web服务应用的技术治理困境及反思

    郭亦珉;郑光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运行和政府治理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的治理平台是目前治理方式的重要特征。其中,Web服务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平台之中。为解决技术作为治理工具时可能存在技术滥用、削弱人的主体性、缺少人文关怀以及责任界定模糊等风险和问题,可通过提高对技术价值理性的重视、伦理审查、促进人与技术良性互动、提高对技术价值理性的重视及完善归责制度等具体手段进行防范。总之,从实践情景中辩证地看待技术的应用,重视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在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2025年01期 v.27;No.15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语言文学

  • 汉语“疼”“痛”的历时演变和方言分布

    林静媛;贾燕子;

    本文从词汇类型学的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了汉语中表达疼痛的两个主导词“疼”和“痛”的历时演变。文章详细分析了两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演变、句法结构、搭配限制以及参与者角色的变化。研究发现,“疼”替换“痛”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明代的北方方言中,两词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以长江为界的“北疼南痛”模式,延续至今。语义上,两词均从具体的身体不适感扩展到更广泛的抽象心理状态,“痛”涵盖了如“痛苦”“悲伤”和“痛恨”等心理域义项,“疼”则主要用于表达“疼爱”义和“心疼”义。

    2025年01期 v.27;No.153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野”字形义音考——兼论“野—社”“野—庐”同源

    邓祥龙;

    “野”字的形体从古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周时期,字形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晚期,新增声符“吕”,并改“林”为“田”,“吕”后来被其分化字“予”所代替;秦汉时期,“田”“土”合书为“里”,并逐渐发展为左右结构的“野”。词义在“偏远”的语义特征影响下,在名物和性质两类语义范畴内进行引申。语音则是经过上古鱼部和以母的演变发展为今音“yě”。“墅”是“野”在“田庐”义上的分化字,并继承了“野”的禅母古读。研究证明,“野—社”同源、“野—庐”同源。

    2025年01期 v.27;No.153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先秦时代“韋”字的职能演变及其字形分化

    郭中发;俞雷;

    “韋”字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根据已有材料,其记录的本词当为“圍”。在后来的使用中,“韋”字常用来记录“皮韋”一词,因而需要另造汉字“圍”来记录其本词“圍”。出土文献中,经兼用和借用,“韋”字的记录职能逐步扩展,先后记录了十余个词。本文通过梳理殷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材料,对“韋”字的职能演变进行探讨,对其字形分化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韋”字与各分化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字际关系。发现“韋”字的分化呈现出一字多向性,以加形旁为主,“韋”在新的分化字中常充当声符。

    2025年01期 v.27;No.153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论坛_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 以“四史”学习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途径

    周晓波;潘明雪;吕秀芳;

    在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党员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等方面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本文从“四史”学习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现状和重要意义出发,提出了高校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有效着力点,并从遵循规律、完善机制、内容选择、渠道挖掘等方面,探究“四史”学习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5年01期 v.27;No.15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重审视

    王博昊;李美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体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达到充分满足和可持续发展的安宁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理念作为共同富裕思想中更高层次的期望,不仅顺应了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反映了人民对精神内涵深化和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着重关注人思想精神领域的教育学科,是引领道德风尚,提高国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抓手,因而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面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深化大学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需要从理论内核、谱系根脉和实践原则进行审视和探索。通过提升大学生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的认同感,强化政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致力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

    2025年01期 v.27;No.153 61-6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商量;

    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在教学流程、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学校需强化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同时,推动教育模式向主动性、个性化转变,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实施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评价方式也需要同步进行变革,应该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推广形成性评价。此外,还需要加速教育管理体系重构,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补充专业人才,利用数据驱动决策。

    2025年01期 v.27;No.15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三维进路

    杨昊霖;曹兴隆;

    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放大视野和格局,从教育主体、教育阵地和教育保障三个维度入手,建强“大师资”“大课堂”“大保障”。

    2025年01期 v.27;No.15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论坛_教学改革与研究

  • 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IWE培训的焊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越;张岩;周岐;刘亮;商剑;伍复发;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整合IWE培训认证内容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焊接专业人才。因此,针对目前辽宁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的实验教学现状,文章通过引用与融合IWE培训内容与要求,从实验教学项目模块化设置、开设探索类实验项目、提升实验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及试卷+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焊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一定的社会效应,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规范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2025年01期 v.27;No.15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催化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刘会敏;吴昊;

    课程思政是以全方位育人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文以催化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了具体实施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通过讨论引领、案例熏陶、任务强化等与学生互动的途径实施课程思政。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催化原理课程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祖国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2025年01期 v.27;No.15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以阿司匹林的制备、检测及含量测定实验为例

    冯旭;孟庆润;郭宇;吴红梅;

    本文以阿司匹林的制备、检测及含量测定实验为例,简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追古溯今、探索合成条件等形式,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在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期为化学实验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1期 v.27;No.15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现代信息技术在材料力学实验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赵辛;

    “材料力学实验”是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实验课的教学及考核环节存在学生预习资源不够丰富、实验操作时长不足、大型设备操作时间有限、考核未包含操作和预习环节等一些需要改进的部分。本文探索在教学环节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增加实验成绩考核环节的考核项目,以改进原有实验课的不足。此次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实验信心和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材料力学实验教学质量。

    2025年01期 v.27;No.153 84-8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CDIO模式下设计性项目实践教学的探索——以金工实习铣削加工实践课程为例

    陈翔;王俊生;李金华;

    为了解决传统铣削加工实践教学中缺少针对产品整体的加工工艺设计,难以形成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工程实践教学项目等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金工实习实践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分析,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方面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项目驱动—综合设计—创新优化—协作实践—作品产出”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突出了项目的设计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构思、乐于设计的良好工程习惯,促进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5年01期 v.27;No.153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探赜及优化理路

    张海洋;王淑琴;

    教育数字化作为驱动教育生态革新的重要力量,以独特的形式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产生了空前影响,这也要求高校思政课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予以改革创新。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上,辩证性地审视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给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的现实挑战和机遇。文章提出了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优化理路,即扬中有弃,在理性认识教育数字化所带来潜在风险基础上推动思政课精准施教;主次结合,在夯实技术支持力的条件下构建多主体联动的思政课建设保障体系;学创并举,在网络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保障下打造高智能素养的思政队伍。

    2025年01期 v.27;No.153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审视——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郭晓亮;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协同育人方面有了新的契机和新的使命。为了落实“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建设要求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文件要求,本文运用理论论证的方法,从契合性、赋能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高校劳动教育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时代“大思政课”视域下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25年01期 v.27;No.153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胡国杰;

    课程思政建设是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分析研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思政融入方式较为单一、启发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运用不足、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考核评价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5年01期 v.27;No.15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OBE理念的“网络传播”混合式课程评价模式构建

    袁媛;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混合式课程评价的双重主体——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网络传播”混合式课程评价模式,包括面向定义学习产出的课程背景评价、面向实现学习产出的课程输入评价、面向评估学习产出的课程过程评价和面向使用学习产出的课程成果评价。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理念,具有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多重价值。

    2025年01期 v.27;No.15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